股权激励是很多中小企业在实行的一个手段,主要是为了笼络人才,留下对企业有贡献的人。例如业务骨干、核心高管。可是在实行的过程中,或实行过后的效果并不理想,有时候还会适得其反。那么很可能就是走进了这6个大坑中。以下为大家列举这6个大坑,让你避免发生惨剧。
1、选错了激励方法
股权激励的目的是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切记不能让员工觉得这是“免费的午餐”。这样反而会适得其反。建议在非上市企业进行股权激励的几种手段,如期权、期股、业绩股票、限制性股票、虚拟股、干股等中,员工需要出资的手段往往效果更好。
2、员工占股过多,导致员工套现走人
通常情况下,很多人认为给高层员工较大的占股份额会让员工更卖力,忠心的为公司效力。可数据显示,大多的公司高管在获得了较大股权份额后第一想到的不是继续为公司效力,而是想办法把股权变成现金,股权套现然后辞职成了一种风气。
3、股权稀释,公司易失控制
创始人的持股达2/3及以上就对公司拥有绝对控制权,持股51%及以上对公司拥有相对控制权。其余的股份可根据贡献大小,分配给其他合伙人以及核心骨干。即使不控股,创始人通过投票权委托、一致行动人协议等手段,也可以对公司运营进行控制。
4、重高不重低,失去基层员工人心
对中小企业来说,基层员工是顾客与企业之间的纽带,他们能否满怀热情的投入工作,关系到企业的能否走得更远。所以股权激励的实施中,要重视基础员工的股权分配问题,让表现优秀的基础员工有机会成为股东。
5、绩效考核体系不完善
进行股权激励时,一定要以科学的绩效考核体系为基础,不是只要愿意出钱就行的。对高管来说,员工满意率、顾客满意率、营业额增长率、净利润增长率需要纳入考核指标;对产品经理来说,菜品出品速度、出品质量、新品研发需要考核……不同的岗位有不同的考核标准,只有满足了相应的标准才能将其纳入股权激励的范畴。
6、财务信息不公开
很多的中小企业在实施股权激励后,员工对公司估值多少没有概念,不敢贸贸然出资认购股份;股权激励实施后,员工对公司销售额、利润等数据两眼一抹黑,导致员工对分红、股份计算的真实性产生疑问,长此以往,股权激励的效果将会大打折扣。